close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碳價暴跌背後的經濟學邏輯車貸南投鹿谷車貸

進入2013年,7省市碳交易試點臨近啟動,分配方案、平臺、交易規則等已基本形成,伴隨著交易基礎設施基本就緒,市場創建者們的關註點將逐步從“如何做”向“如何做好”過渡。與此同時,全球最大的配額交易市場——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EU ETS)卻早已以風光不再,歐債危機以來,排放權許可(EUA)價格屢創新低,一度跌至5.99歐元,至今仍徘徊在7歐元附近,相比2008年前的高位,已跌去70%,成為自金融危機以來貶值幅度最大的大宗交易商品。其他交易品種CER,ERU更是大幅縮水,暴跌至0.5歐元附近。歐盟碳市場怎麼瞭?是碳交易市場機制的先天缺陷使得價格發現機制失靈?碳價格的漲跌究竟受哪些因素左右,政府應該扮演何種角色,充分瞭解歐盟碳價格大幅波動的內因外因,對於國內碳交易試點來說意義重大。價格與需求間的傳導機制失靈“碳市場如同一般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一樣,成本構成瞭價格的基礎,價格的波動由供求關系決定的,然而碳市場作為政府創設的市場,供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同其他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一樣,碳市場中的價格主要取決於供需關系。在歐盟,當經濟景氣時,企業開工率上升,配額整體需求上升,推高碳價;當碳價高於電力行業燃料替代的節約成本時,電力企業選擇提高天然氣發電比例,降低燃煤電站負荷,電力行業配額需求減少,供需再次均衡,價格恢復穩定。碳價與減排活動間的傳導為市場供求帶來瞭彈性,也成為市場得以穩定的基礎,深刻的體現瞭資源緊缺環境下的市場化競爭策略。然而,當經濟進入下行周期,特別是波及所有行業的經濟危機來臨時,超低的碳價則絲毫不會刺激排放總量的反彈。一言以蔽之,資源不再緊缺,則減排不會發生。在過去的兩年中,無論是EUA價格持續下跌,還是德國核電大面積停運帶動煤電負荷增加,均未能扭轉碳價下跌的趨勢。價格與需求間的傳導機制失靈,EUA價格與歐盟燃料替代成本指數開始脫鉤。此外,排放權交易具有其特殊性,與一般商品不同,配額初始供給及最終需求皆來自政府,交易期初政府依據減排目標確定配額發放總量,每個減排期初政府設定減排目標後,缺少價格與供給總量間的傳導機制。盡管企業根據減排決策形成的二級市場的供需存在一定彈性,但配額供應總量並不會因價格變化增加或減少,或者說是剛性的,代表配額需求端的企業實際排放成為市場中唯一的變量。換句話說,當政府超發,或需求萎縮造成排放企業普遍出現頭寸過量時,有限的需求彈性將消耗殆盡。供求關系中價格對需求的負反饋失靈,市場失去瞭自我調節機制。如同“糧票”在糧食供應充足時形同廢紙。歐盟的對策:市場化的柔性機制歐盟碳市場在設立之初已認識到供給剛性的問題,通過與《京都議定書》下的靈活履約機制(CDM、JI等)鏈接,建立作為配額交易市場補充的抵消機制,也就是“柔性機制”,通過引入替代商品的做法,為EUA的供給增加一些彈性。二期(2008-2012年)以來,又引入配額跨期存儲機制,允許企業在二期獲得的EUA及部分CER/ERU存儲到三期(2013-2020年)使用,一定程度上化解瞭剛性供給的問題。然而,CER與一般商品市場中的互補類替代商品不同的是,CER相對於EUA的替代是單向的,也就是說當澎湖縣貸款銀行推薦EUA供應不足,價格上漲時,將帶動CER價格上漲,CER供應增加;但當EUA供應過量時,CER價格的下跌卻不能引起供應的減少。顯然,當配額市場供大於求時,這種“柔性機制”毫無效果。歐盟的有關分析顯示,截至2012年底,包括EUA結餘及CER/ERU最大置換量在內,最多可高達27億噸,供應過量遠超一期末(2007),EUA價格雖大幅深跌,卻基本維持在7-9歐元區間內波動,並未出現如一期結束階段那樣,暴跌至零歐元。這其中,作為柔性機制的配額存儲發揮瞭巨大的作用,二期的配額可以存儲至三期(2013-2020)使用,延長瞭配額及減排量的保鮮期。在總體供應過量的背景下,排放企業的跨期配置、金融機構提供的風險管理產品以及投機類資金的參與形成瞭在歐盟碳市場二期的階段性走勢。可見,在歐盟碳市場中,跨期存儲作為市場供需調節的柔性機制,發揮瞭巨大的作用,但其容量是有限的,一旦供給過剩超過對沖需求,價格將迅速崩盤,直至吸引投機類資金介入。國內碳交易試點的挑戰有瞭上述的認識,歐盟近期有關碳市場“限量保價”的政府幹預議案,以及學術界近日探討成立“碳中央銀行”的觀點也就不足為奇瞭。歸納來看,要實現碳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並具備一定的自我調節穩定能力,以下三個方面需要引起足夠重視:一是減排成本與碳價的傳導機制。碳價與減排成本間的雙向傳導是形成有效價格的基礎,也是提高二級市場供需彈性的重要手段。碳價格既要促使低成本的減排行為實施,也要反映減排成本的變化。二是均衡的供應總量。供需總量的平衡是價格穩定的前提,也是上述傳導機制形成的基礎。應依行業發展規劃、經濟規律,科學合理的設定分配總量,以及發放方式(無償與有償相結合)及節奏。同時,也應為配額總量的動態調整留有一定政策空間。三是賦予供給彈性的柔性機制。提升市場彈性的手段即包括交易方案的靈活設計,也應包括在現有金融框架內適度的金融創新,從而提高市場的彈性,例如旨在活躍市場、維護市場穩定作用的碳市場引導基金。中國的情況與歐盟存在一定差異,跨期存儲機制尚未明確,碳排放權期貨推出尚需時日,如何賦予市場供需足夠的彈性,提高價格穩定性,國內碳交易試點需要做特別考慮。目前國內區域碳交易試點期配額的“保鮮期”大部分到2015年。一旦出現過量,市場的反饋可能會十分劇烈。即便是在3年的試點期內,由於缺少期貨期權等跨期配置與風險管理工具,類似歐盟企業的對沖需求也將大打折扣。這些因素使得歐盟碳市場中的柔性機制在國內碳交易試點難以使用。可以確定的是,無論排放權交易理論的角度,還是歐盟市場的經驗及教訓來看,碳市場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及扶持,政府在碳市場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政府在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及時學習、評估、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作者為興業銀行(601166,股吧)可持續金融部高級研究員)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3-01-15/15015855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網路愛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